儒家跟我们讲「诚意、正心」,诚意、正心就是此地讲的菩提心。我们这里讲至诚心,它说诚意;我们讲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它把这两个合起来称为正心。正心,在儒家它把这个作用,作用叫正心,自受用、他受用它合成一个。佛法讲得详细,把它的作用分作自受用、他受用,分成两个,说得就更详细了。由此可知,儒跟佛都是以真诚心做基础,才能得到真实的果报。
儒、佛都说真心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,各个人都有,世出世间圣人的看法、说法都相同。可是我们的真心不见了,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就是三心二意,我们用三心二意,三心是什么心?唯识里面讲的阿赖耶、末那、第六意识这叫三心,三心都是妄心不是真心;二意呢?末那叫意根,第六叫意识,这二意。我们凡夫用的都是三心二意,这是大乘经上讲的妄心,这不是真心。真心本来有,为什么真心会变成妄心?妄心实在讲就是虚情假意。所以你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,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面心自然就安了,理搞清楚了,理明白心就安了,心安理得,道理搞通了。无论别人跟你讲什么话,不要认真。他说对你怎么好、怎么爱你,这是假的,会变的,不是真的;他对你什么恶意,也不要当真,也是假的。恶会变成好,好会变成坏,千变万化。真的就不会变,假的就常常变,捉摸不定。所以假的不能相信,真的才能相信。
怎么会真心变成妄心?佛在《华严》上说得很好,「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世尊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,病根是什么?妄想执著。妄想发展就变成了所知障,执著发展就变成了烦恼障,这是两种障碍把真心障碍住。真心有了障碍,所起的作用就变成妄心,妄是这么来的,总要搞清楚。我们今天要以真心修,必须把那个妄去掉,妄去掉了就是真心,真心就显露。所以真心不要修,舍了妄就是真。儒家在「诚意正心」的前面讲求的是「格物致知」,格物致知就是功夫。物是什么?物就是烦恼,物是讲欲望、物欲,世法里面讲的七情五欲,就是指这些东西。格是要跟它格斗,要跟物欲来格斗,必须要战胜它,不为七情五欲所动了,那你格物就成功了,就是佛家讲的破烦恼障,这是第一重的障碍。烦恼障破除之后还有所知障,就是妄想,那也是大障碍,也必须要把它清除。在儒家讲的致知,破除妄想需要智慧。
所以佛法讲定慧,儒家也讲定慧,定能断烦恼,慧能破所知,定慧功夫成就,妄心就离开,真心就显露。所以整个佛法,无论是大乘、小乘,修什么?都离不开定慧,戒定慧称之为三无漏学,整个佛法的内容是什么?就是讲戒定慧,称为三学。戒是手段,不是目的;是助行,不是正行,是帮助的,正行是定慧。这是我们首先要辨别,修学因地要真实,正是所谓的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,这句话是佛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。凡是修学不能得到证果,真实的果报,都是修行因地错了。这个因地最根本的就是菩提心。所以这一段善导大师的开示就非常重要。